尧、舜、禹在道教中被称作“三官”,天官为尧、地官为舜、水官为禹。三官亦被称作“三官大帝”。“三官大帝”信仰是中华民族民间宗教信仰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亦属于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

饮水思源的感“”的思想: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中就有人活在世上要报五重恩的思想,即天地君亲师。这五重恩中“天地”是首当其冲的;经中还认为,若人不忠君、不孝亲和不敬师的话就是“三行不順善之子”,将会受到“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的严惩。

对天地大自然和生命的关“”:三官信仰有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现。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目的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尧(约前2447—前2307年),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是他的谥号。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的官。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 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 尧把帝位禅让给舜,二十八年后去世。舜选贤任能,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

禹:又称大禹、夏禹、伯禹等,原为有崇部落首领。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临汾为尧都

尧都区传为五帝之一的文明始祖商尧陶唐氏诞生、建都之地,古称平阳。尧和尧的部族,不知是出于本部族的开拓精神?还是因为当时汾河的受阻于霍山而时有水患?他们在太原居留一个时期之后,留下了自己的裔族,沿着汾河南流的方向继续迁徙,最终落脚于今日的临汾盆地———平阳。郑玄在其《诗谱》中就说:“尧始居晋阳,后迁河东。”阎若琚所著《尚书疏证》也说:“尧为天子实先都晋阳,后迁平阳府。”于是,又有了“尧都平阳”之说,同时也印证了“尧始都晋阳,后迁平阳”的古记。

运城为舜、禹之都

据文献记载,舜都蒲坂,即今永济;禹都安邑,为今运城市直辖。史载,尧舜禹前后之禅让相继传承。尧文化既经考古发掘证实为信史,地望同处晋南的舜、禹文化也当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迹可寻。运城地区之所以在舜、禹之都的古史传说中引人注目,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其池盐之利。史前时期,交通运转不便,得池盐之利者得天下,舜、禹于运城地区建都自在情理之中。

舜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孝道

舜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孝道,具有独特的意义,至今为中华民族所传承。《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又云:“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做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

相传,尧很节俭。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饭,喝野菜汤,身上穿着麻布袄。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