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2010年山西省实现生产总值达9088.1亿元,比上年增加1729.8亿元,增量创历史之最,总量在继2006年达4879亿元、2007和2008分别跃上6000亿元7000亿元,2009年徘徊在7358亿元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年连跨两个千亿台阶的新纪录,实现了比2005年翻一番的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省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实力显著增强。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711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24倍,年均增长19.02%;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0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39倍,年均增长21.36%
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36.25元,比2005年增加1845.59元,增长63.9%,年均增长10.4%。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农民增收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上半年山西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834.5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2.79元,增长20.53%
“十一五”时期,山西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累计投入2793亿元,年均增长25.2%,是“十五”期间的2.96倍,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006年至2010年,中央和省两级共投入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04.98亿元。截至2010年年底,我省有城市低保对象91.5万人,人均月补助164元;有农村低保对象132.1万人,人均月补助75元。今年,我省将再次适时提高全省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即城市提高25元,农村提高22元
在建项目31个2317公里,拟开工项目11个500公里。在去年建成1000公里的基础上,今年我省高速公路还要建成1000公里;新增里程达1037公里,使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3000公里
2010年,我省科技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指标任务。从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指标看,我省排在全国19位,首次跻身三区行列。2011年,科技工作将以转型跨越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为抓手,以深化科技管理机制为切入点,全面出击,重点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凸显科技力量,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活力与动力。
产业水平明显提升,矿井数由2008年底的2600座压减到1053座,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了130多家,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矿企业。办矿机制明显优化,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行业贡献率继续提高。
排名不分先后
煤层气造富晋城 项目:煤层气、招商引资
效果晋城煤层气年抽采量达30亿立方米全市煤层气用户达到13万户,市区气化率90%以煤层气为动力的汽车有9000余辆;工业企业的环保效应;去年,晋城二级天达354天晋城市招商引资风起云涌:全市招商项目动态储备库储备项目234个,总投资873.3亿元,拟引资792.5亿元。
项目:黄河金三角 桥头堡
效果大运重卡为龙头的汽车和运输设备产业集群,带动了物流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铝镁产业集群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铝镁深加工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40多家。运城拥有全国最大的硫酸钠型内陆盐湖,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无机盐、化工等五个产业带,年销售收入达82亿元,占全市工业收入的10.1%
项目:全面推进“四化”建设
效果20个销售额百亿元以上和每个县市区确立的10个销售额5亿元─10亿元非煤非电项目;30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即将于国庆前通车的“1+6”上党城镇群6条快速通道;大幅提高的森林绿化覆盖率,全力构建着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林业生态系统。
项目:太原都市圈
效果促转型谋跨越 产业素质稳步提升 融入太原都市圈——“转型跨越”看基层 融入太原都市圈——从“县”到“市”的跨越 融入太原都市圈——以“圈”借力,转型升级
项目现代化的工业新城
效果:“一块煤”的华丽转型。朔州一直坚持依靠煤而不依赖煤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加快煤炭产业新型化步伐,促进煤炭生产方式大转型;大力发展电力工业,着力建设立体化能源基地;加快新兴产业发育成长,着力构建多元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走出一条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道路。
项目:转型发展 绿色崛起 效果充分发挥大同市自然、人文两大资源优势,通过大项目引领、园区化推动,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名城复兴、新区开发和生态治理,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努力推动全市传统产业大提升、新兴产业大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大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大跨越,实现“十二五”期末全市经济总量翻番、再造一个新大同的目标。
排名不分先后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发展
 
山西出版集团是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大型出版集团,于2006年12月21日挂牌成立,由集团本部,以及山西人民出版社、书海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希望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等9个出版社,山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新华印业有限公司2个子集团,山西新闻出版纸张公司、山西印刷物资总公司...【点击查看】
山西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5月,是全面负责山西省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建设、运营、管理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已建成上与国家广播电视干线网相联,向下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区的长达6200公里、可覆盖350多万有线电视用户的省级广电光缆网。现有全省广电网络传输中心机房一座,各市传输机房11座,市级节点机房99座,山西数字电视传输机房1座。到2007年底,公司总资产达5.4亿元。集团公司下设...【点击查看】
演艺晋军,集群起航。全新的山西演艺集团肩负着提高山西省国有演艺团体艺术生产创新能力、市场经营管理能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产品国际影响力的重任,力求创作一批反映山西历史文化底蕴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一批反映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取得新成就的舞台作品,创作一批为山西旅游服务的舞台作品,力争5年内,建成集创作演出、策划营销、剧场经营、资本运作为一体,在...【点击查看】
山西日报传媒集团组建后将去除过去报业集团成员事业不事业、企业不企业等界线模糊的弊端,促进新闻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成为真正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末使传媒集团成为总资产达10亿元、总收入达8亿元、从业人员达5000人的大型立体化传媒集团,为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建设文化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点击查看】
山西广电传媒(集团)挂牌运营后,将围绕公益性文化事业,放手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内容生产、节目集成、品牌打造为核心,面向市场,着力推进内容产业扩展,以新兴媒体拓展为主线,着力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以数字传媒市场化为着力点,着力推进延伸广电产业链,以房地产、教育培训、旅游会展等集约化、多元化经营为路径,着力推进多种经营,全面提升我省广电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水平,力争...【点击查看】
山西影视集团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它由山西电影制片厂、山西广电影视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山西省电影公司、山西音像出版社四家企业联合组建。影视集团将把省内影视产业的生产、发行、放映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打造山西文化品牌,对外树立山西的形象。可在五年内打造一个资产超10亿的大型国有企业,它将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输送到群众中,为优化山西形象、提升...【点击查看】
 
“一策”,即全省每个市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纲要,统领和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一剧”,即拿出一台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群众参与广、社会影响大的文艺节目,包括戏剧、歌舞、电影、电视剧。
“一业”,即拿出一个基础好、潜力大、效益高、带动性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项目。
“一品”,即拿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市场前景看好,能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拳头产品。
“一节”,即拿出一个依托本市人文资源、植根当地特色文化,传得响、叫得开,能够树立和提升本市形象的品牌节庆活动。
转型发展:要加快推进以煤为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资本优势,延伸、拓展、提升产业链条。从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转变,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循环化,坚持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开发具有领先水平的高端业态,高端产品,高端品牌。
跨越发展:由资源大省到可循环资源大省再到循环经济大省的跨越,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旅游、物流业一体化发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要加快推进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建设创新型省份。
什么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举措。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继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后建立的第二批经济特区。
国家为什么批准山西为综改试验区: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的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设立山西为综改试验区的意义: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综改试验区将给山西带来什么?政策优惠:主要来自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财政返还、煤层气开采、旧有煤矿用地审批权、土地审批等方面。率先探索解决山西转型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成本和风险,也将被控制在一定区域内。
山西为资源型经济转型“试水过河”: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山西能源基地战略地位...
一市两县:省试点县 市试点县 一市两园:循环经济园 科技创新园
一县一企:每个县都要有一个循环经济企业
 
 
 

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

申纪兰和西沟人不仅创造了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奇迹,还把“西沟精神”留给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李林被日伪军包围后,宁死不屈,用最后一发子弹射进喉部,壮烈殉国,年仅25岁。

苏宁为保护战友而英勇牺牲,用生命实践了他“唯有军人是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服务”的誓言。
 
  更多>>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