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候选人马淑芳:用真情呵护“最美夕阳红”
发表时间:2024-03-19   来源:山西文明网

  “科学发展到今天,可以准确预测一个生命何时降临,却无法预料一个生命何时离开。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真心真爱真情照顾好每一位老人,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得到满足,在精神上得到抚慰。”入围2024年第一季度山西省“中国好人”候选人的大同市家怡养老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马淑芳十三年如一日投身养老事业,把养老院办成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让院里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乐”。

  机缘巧合做养老

  “第一次知道且接触‘护工’这个职业还是在2000年,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下半生会与之结缘。”马淑芳说,那一年,她父亲生病做了个大手术,但术后护理却把一大家子人难住了。所幸,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们雇了一位护工,困扰大家的棘手问题才得以解决。期间,她对护工这个职业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退休后,闲不住的她总想着“发挥余热”,找点事情做。源于对护工职业的了解,她发现一些空巢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饮食起居无法得到及时照料;有的子女即使想尽孝心,但又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不能很好地照顾老人,她便萌生了开办养老院的想法。从此,马淑芳“后半生”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了。

  2011年1月,马淑芳组建了大同市第一家公建民营养老院——大同市家怡养老院。建院初期,由于缺少资金,工作人员少,她既当炊事员,又做护理员,院内大小事务都是亲力亲为。从那时起,她把养老院当成家,跟老人们同吃同住,这一住就是13年。每逢佳节,在万家灯火、家家团聚的时刻,马淑芳都是在老人身边度过的。对于她来讲,这里才是她的家,她离不开这些老人,同样院里的老人也离不开她。她的家人也特别支持她的工作,一直追随着她,一家人在养老院过年已经成了平常事。

  “刚建院时,一共有两位老人。其中一位因工受伤,脾气因此变得很坏;一位双目失明,生活几乎不能自理。”马淑芳说,起初由于经验不足,护理过程中难免过犹不及。她清晰记得,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刚来时,她好几次半夜悄悄守护在大娘的床前,直到听到大娘均匀的呼吸声才敢放心去睡。大娘虽然眼睛看不到,但嗅觉却很灵敏。有一天,她刚俯下身去听,尚未睡熟的大娘闻到了她的气息,紧张地挥起了双臂,而未及躲闪,她的脸被顺势抓伤了……

  护理经验不足就多参加培训,管理经验欠缺就常外出取经……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马淑芳在困难面前不畏惧,遇到挫折不气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一路摸索前行。两个月后,养老院步入正轨,老人越来越多,知名度也渐渐打开。

  以院为家替尽孝

  “大部分老人患有基础病,以心脑血管病居多,需要特殊护理,还有一些卧床病人、鼻饲病人、带导尿管病人等,则需要进行长期的、高难度的护理。这么多年下来,我和护理员都快成赤脚医生了。”这句话的背后,饱含着马淑芳和护理员们多少心血和汗水,只有她们自己知道。

  养老院里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有三分之二是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对待这些老人,照护需要更多、更细致地关怀。2012年,78岁的刘大爷来院入住,他患有严重皮肤病,身上的皮肤类似蛇皮一样,腿脚疼得不能正常走动,而且血压也高。为了便于照顾,马淑芳就把老人安排在自己的隔壁房间。到处寻医问药,每天给老人敷洗、量血压……经过半年的悉心呵护,老人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老人感动地逢人便说:“养老院就是我的家,小马就像是我的亲闺女。”

  85岁的失独老人仝大妈,起初一切生活起居都是由侄女负责。入住养老院后,有一次无意中听到马淑芳在喊妈妈,老人当即就哭了。从那天起,马淑芳和护理员们全都从“仝大妈”改口为“仝妈妈”,每天陪老人聊天,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的生活,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关爱。每周洗澡时,还贴心地给老人洗头、搓澡、穿衣,让老人感受“女儿”的温暖。

  照顾失智老人,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并不简单。有一位老人刚入院时睡眠不好,马淑芳就每晚和老人睡一间屋,依偎在老人身上轻轻地拍着老人的肩膀。“那时候老人就像个孩子,睡得特别安稳。”马淑芳说,半年下来,老人身体逐渐有了好转,对她也更加依赖,经常把她误认成自己的女儿。

  “我是一名大夫,平时工作特别忙。不得已,最近两年只能把卧病在床的父亲送到养老院,并备好每天所需药物。护理员本可以按照我吩咐的剂量给父亲服用,但他们却极度认真负责,两年时间里,每天坚持测血压、血糖,严格观察父亲的身体机能情况,并适时提醒我给父亲合理增减药物剂量。有了他们的悉心照料,让我们做子女的很安心。”采访中,市民刘女士感慨地说。

  老年人因退休、子女成人后离开、患病、记忆逐渐下降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失落感、孤独感、不知所措等行为,严重的会形成心理疾病。“照顾老人,就像照顾小孩儿一样,需要哄。”马淑芳秉持“替天下儿女尽孝”的信念,每天花很大精力去关注每一位老人的情绪变化。为了和老人们更好地沟通,她不仅自己学习心理学,尤其侧重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聘请专业心理学老师给员工讲课、做培训,及时疏导老人们内心的苦闷、孤独和焦虑。此外,还通过歌唱、舞蹈、康复运动、手工艺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愉悦老人们的心情,每月给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让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获得极大的充实,减少负面情绪的困扰,找回生活的乐趣。这些工作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润泽着老人和家属的心田。

  用心用情树榜样

  “养老服务是良心活儿,得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为了更好地保证老人们的生活质量,马淑芳了解每一位老人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饮食喜好。对每一位入住老人,她都视作自己的叔伯长辈、待若父母亲人。对待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行走时要求护理员必须跟着搀扶;手臂不方便的,穿衣、系纽扣由护理员帮助;针对老年人牙齿不好、吞咽能力差的特点,每顿饭都搭配有稀饭和汤菜,荤素配置合理,满足每一位老人的营养和口味。在老人们眼中,她就是这样一位不是女儿、胜似女儿的存在,是老人们的主心骨。

  马淑芳高度重视全院管理,不断推进管理工作规范化、细节化,积极完善全院制度建设,推进医养结合,引入专业人才,加强队伍培训,创新文娱活动。从生活照料到医疗康复,从硬件设施到文化建设,她倡导“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观,带领全院职工抓好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开展评比活动,激励员工争做老人的贴心人、知心人。

  人之行,莫大于孝。一般情况下,80多岁的老人大多有好几个孩子,没工作的老人需要子女分摊各种费用,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有工作的在分家产时,又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有的子女多次来院里吵闹,老人苦不堪言。“每个人都会老,谁也不知道自己老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虽然这些事本不在我们的职责范围,但将心比心,只要老人在院里一天,我就要对老人负责一天。”面对这样的子女,马淑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出面缓解家庭矛盾和纠纷,即使被对方骂得很难听也在所不惜。看到这一切,护理员都忍不住替她叫屈,但又从心底里钦佩她的处事方式。

  人生短暂,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为了让一个个生命有尊严地谢幕,马淑芳在院里设立了临终护理服务,为需要的家属提供临终关怀,并在老人去世后,为老人提供擦洗、穿衣等服务。在院内去世的老人大多是马淑芳亲自送走的,她说这些老人跟她都有感情了,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她也想送他们最后一程。

  “我母亲在养老院住了10多年,和马姐感情特别好。在母亲弥留之际,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围在她身边,母亲痛苦地躺在床上不停地流泪,却迟迟不愿意合眼。当时,恰好马姐在市里开会,当她得知我母亲的情况后,匆匆从会场赶了回来,握着母亲的手,耐心地宽慰她,希望她放下牵挂。母亲原本急促的呼吸渐渐平稳,眼神也变得温和起来,直到呼吸停止,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如今老人已去世多年,但说起此事,市民徐女士仍声音哽咽,至今她还跟马淑芳像姐妹一样来往,已经是一家人了。

  截至目前,市家怡养老院入住率常年稳定在95%以上,先后为3000多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医疗、生活护理服务,为200多位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不仅如此,13年间,马淑芳还为院里家庭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减免费用达9.53万元。

  “我始终把员工摆在重要位置,在生活中予以关爱,急之所急,解之所困,让他们感受到美好,增强内生动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制定奖惩机制,提高服务质量。”马淑芳说,护理靠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对于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员工成长了,各方面素质提升了,入住者获益自不必说,员工自身收入也在增加。

  养老院副院长朱焕梅便是员工成长的优秀代表。她今年58岁了,今年是在这里干的第12个年头。从一名卫生清洁员成长为优秀护理员,再到走上管理岗位,朱焕梅直言,马淑芳以专家的标准和要求提升养老水平,以专家的眼光打造护理团队,在她的亲身示范和带领下,每个护理员都成为养老护理的行家里手。

  耕耘必有收获,奋斗终有回报。近年来,马淑芳先后被授予山西省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养老先进个人称号,荣获第17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和全国爱老敬老助老模范人物、养老服务先进个人、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她的努力下,市家怡养老院先后获得四星级养老单位、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基地、全国敬老文明号、山西省“双强六好”先进党组织、山西省先进养老机构等荣誉,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市卫生学校还与养老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把养老院作为养老护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基地。

  正所谓“行善者必有人随”,在马淑芳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养老事业,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化为实际行动、化为暖心的春风,照亮更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她的儿子便是其中一员。

  “我看好养老行业,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也能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马淑芳坦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养老院总量相对较小,在哪里养老、如何养老也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是一份光荣的职业,更是一份有挑战的工作,老人的幸福安康体现了我工作的价值,再苦再累也值得。”马淑芳表示,她无悔当初的选择,只要身体允许,将继续在养老事业中砥砺前行。(大同市文明办供稿)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