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兑换“道德币”存进“道德银行” 参与志愿活动的孩子们“真有钱”
发表时间:2024-03-28   来源:山西晚报

  在太原市迎泽区,有这样一批学生,他们每人有一个“银行”账号,不过里面存的不是金钱,而是“道德币”。只要在假期或双休日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都可以兑换成一定量的“道德币”。反之,如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将扣除一定的“道德币”。而这个账户,也成了他们参与社会道德实践的生动记录。

  每到周末,来自太原市三十七中的王照瑀便和同校的十余名同学一起,走进新建南路第三社区交通厅宿舍,看望社区里的独居老人。而这次,大家来到了87岁的空巢老人赵美容家中。“赵奶奶好,我们又来看您了,最近身体好吗?”大老远听到熟悉的声音,赵奶奶立刻开心地笑了起来。

  随后,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开始擦桌子、扫地、扔垃圾……忙完这些后,同学们和老人坐在一起,聊起最近学校的有趣事以及社区里的新鲜事。十余个学生你一句,我一句,虽然场面有些吵,但老人却听得很认真,很高兴。

  ​记者了解到,在新建南路第三社区,有“两多”:一是老旧小区多,失能、独居、高龄的老年群体占比较大;二是居住在本辖区的学生多。为更好地服务特需人群,扩充服务力量,社区联合辖区的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从2014年起,持续推出“道德储值”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

  那么,什么是“道德储值”?简言之,就是仿照银行的形式,把青少年在社区、学校、家庭的优秀道德行为进行量化。例如,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每满1个小时,便能兑换成一定量的“道德币”,计入他们的“账户”中。如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将扣除一定的“道德币”。这笔无形道德资产的增减,让学生们对行为规范的遵守,从被动转化为主动。

  社区书记李明月介绍,社区与学校共同协商活动类型,征求学生意见后,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他们为老、弱、病、残、军烈属等特需人群提供志愿服务。“每到春节,社区会带领学生志愿者,书写春联,为空巢老人送上祝福;在腊八节,熬制腊八粥,送给街头辛勤工作的环卫工;在中秋节,制作精美的月饼,送到执勤交警手中;每周五,有学生主动到社区报到,参加‘公益一小时’志愿服务……”聊起社区通过道德银行举办的各项活动时,李明月打开了话匣子,说也说不完。

  据了解,学生们在这里参加活动,每次的时间虽不长,均为1-2小时左右,但一次次累加起来,潜移默化地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逐渐深植到了学生心中。“在这里,我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成长了不少。现在,我的‘账户’上也攒了不少‘道德币’,特别有成就感。”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学生孙煜昌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崇德向上的良好氛围,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将“道德储值”累计积分情况作为评选“新时代好少年”的重要指标,同时对获评“新时代好少年”的学生进行积分奖励,形成双向循环的正向激励效果。如今,因为学校的引导与积极宣传推广,有不少学生已将参与志愿服务变成习惯,每日每周坚持践行,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

  李明月介绍,从2014年起,“道德储值”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开展已经近10个年头。在这10年间,该社区共开展各类服务活动270次,参与人数2000余人,服务对象300余人,以行善事、做好事换取道德积分的形式,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零存整取”,通过“无形之手”和“有形之金”,增强了学生服务居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辖区形成了“人人做好事、个个讲道德”的良好氛围,将道德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中学生心中。(记者 李婷)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