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季度山西省“中国好人”候选人名单公示
发表时间:2022-02-22   来源:山西文明网

   根据中央文明办关于做好2022年1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推荐上报的通知要求,山西省文明办经过基层推荐、初审等环节,确定康轩浩等8人为2022年1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为2022年2月22日—2月27日。公示期间如有意见,单位和个人均可来电向省文明办反映。    

  联系电话:0351-4045469    

   山西省文明办    

2022年2月22日  

2022年1季度山西省“中国好人”候选人名单

    孝老爱亲 

  康轩浩,男,198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太原市阳曲县安宁养老院院长。2013年,他在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开办养老院。8年间,从照顾老人起居洗澡擦身,到买菜喂饭陪聊天逗开心,年轻的康轩浩夜以继日事无巨细,件件亲力亲为,120多名孤寡老人在他的陪护下安享晚年。2020年,他被评为“山西好人”。

  自主创业 让孤寡者的晚年更有尊严 

  康轩浩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祖父和父亲两代人医泽乡梓,是当地有名的大小“善人”。他从小目睹患者的无助,医者的仁善,这样的成长环境,潜移默化影响了他未来的人生规划。 

  2012年,康轩浩大学毕业后恰逢阳曲县推出“为民办七件实事”的活动,其中一件是要开办一所养老院。在家人的支持下,2013年10月,25岁的康轩浩正式开办养老院,石海元和他的老伴成为入驻的第一批老人。 

  初入院时,石海元身重腿细,无法正常行走。一天早上探视时,康轩浩发现这个73岁的老人正独自一人手足无措地依在厕所门框上一动不敢动,满眼的慌张和无助。他一眼瞥见老人裤裆上的湿迹后马上意识到了问题,来不及多想,赶紧扶着老人,褪下裤子,看到两条大腿已经淌满了大便。康轩浩把老人擦洗干净,抱上床后,这个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干了一辈子石油工作的倔强老人,突然抓起他的手放声大哭。 

  康轩浩说,那个场景能让我记忆一辈子,老人一双大手枯瘦有力,一张说不出一句话的沧桑面孔满含诚挚,热泪随着他不停的点头纷纷落下,哭声悲怆而响亮。 

  这样的场景每年都会在新入院的老人们身上出现几回,康轩浩说:“我特别理解一个人在暮年时的无助。让每一个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有尊严、更有质量,是我的责任。” 

  广泛呼吁 在全社会弘扬亲孝仁风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康轩浩的初心。 

  康轩浩总结了老年人的三怕:一怕生病,二怕寂寞,三怕没人照顾。他一年四季陪伴在老人们身边,嘘寒问暖,照顾起居,被这些爷爷奶奶亲切地称为“儿子”。 

  为了唤醒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他利用自己太原市青商会、山西省工商联青年企业家教育平台等身份和资源,广泛宣传呼吁,邀请社会各方力量来养老院体老年人的生活。从2017年开始,山西大批年轻一代企业家纷纷走进敬老院,与老人们欢度佳节,为老人们捐款捐物,充当志愿者打扫洗漱,在全社会弘扬了尊老、养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乐守清贫 为慈善事业燃烧青春 

  为让天下父母均有所养,当前康轩浩又在忙碌筹建一所更大的养老院,他的目标是让阳曲县以及周边所有的老年人都无后顾之忧。 

  这是一项公益事业,并无什么利润。事实上,8年来他办的这个养老院全部收益也仅够维持日常,但他乐在其中。他儿时的一些玩伴们,有的开公司办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他不为所动 

  他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我认为愉悦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虽然做公益事业不可能发财,但是现在有政府支持,养老院的基本开销不用操心,能守着这份事业,让祖辈父辈的仁心代代相传,让走进这里的每一位老人都能尽享天年,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就是完满的,对老人们如此,对我也是如此,我愿做一生的‘儿子’。 

 

  郭春明,男,1970年出生山西省翼城县中卫乡吴寨村村民。1993年郭春明入赘于南梁镇浍吉村与翟可儿结为夫妻后,勇敢挑起家中重担,开始照顾患病岳母以及长期卧床不起的两个姐姐1997年岳父的意外出事,漫长治疗和高额的医药费压弯了郭春明的脊梁,但他从没有抱怨,从没有说不,他和爱人一起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他是2021年第三“临汾好人”,也是山西人的榜样。 

  “我会照顾好妈妈和姐姐”  

  勇于担当是最好的家风!中华民族素来是个“礼仪之邦”,郭春明这位黄土高原的汉子继承和发扬着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以行动诠释着德孝的内涵。  

  尽管婚前郭春明对这个家庭稍微做了了解,但是真正面对的时候还是束手无策。母亲智障,大女儿和二女儿天生软骨病,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只有父亲和妻子翟可儿健康。岳父大人向郭春明承诺:“有我在,两个姐姐不用你管。”说这话是想拴住他的心。  

  祸不单行,令谁也始料不及的是1997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岳父在给他人建房时,竟然一头从房子上栽下来,造成颈椎摔裂,高位截瘫当岳父出院变成一个废人时,郭春明明白,岳父当初的承诺全部化成了泡影。照料一家4个残疾人的重担无情地落在了他和媳妇身上。  

  地里的农活要干,上幼儿园孩子要管,疯疯癫癫的岳母走丢了要找,躺在炕上的三个病人要吃饭、要喂药、要拉屎撒尿,都需要照料。郭春明每天忙的像个陀螺。围着病人整天忙碌着。  

  岳父弥留之际,愧疚对他说:“春明啊,我们家对不起你。希望你能……”春明当即接过岳父的话茬:“爸,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妈妈和姐姐的。”这是他向临终老人的庄严承诺。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之后,2012年岳母患喉癌去世,2019年家中大姐出嫁。2021年家中二姐离世。直到此时,郭春明的生活节奏才放慢了速度。  

  “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自1993年到现在已经28年,这是10000多个日日夜夜,外人看到的只是数字,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郭春明自己知道。  

  28年来,有生活强加的重担,也经历过亲人离世的痛苦,但是郭春明从不说难说苦,一直任劳任怨。他用无私的双手托起了一个家,他用自己善良的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给儿子做了好榜样。  

  潜移默化,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一个善良、有担当的男子汉。在家时也时常主动帮照看生病的姑姑,陪她聊天,给她讲外面的见闻,让她感受天伦之乐。  

  看着家人的笑脸,他的心如同吃了蜜一样的甜。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很值得,能让这个满是病痛的家庭变成温馨的港湾他倍感欣慰。  

  郭春明说:“我是普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是没日没夜的辛勤劳动过日子。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寥寥数语,朴实无华,道出了郭春明的人间大爱。  

    敬业奉献 

  赵玉娥,女,1963年1月出生,山西绿色山区农副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她积极带领工厂驻地群众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解决剩余劳动力及农户增收做出贡献;疫情期间,她不计成本,在公司亏损的情况下,做到不断货、不缺货、不涨价,确保市场供应;她历经艰辛,把山西小杂粮推向全国,实现了她多年“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志愿。曾获“山西省脱贫攻坚奉献奖”“2021年山西好人”等荣誉称号。

  脱贫攻坚 勇于奉献 

  自建厂以来,赵玉娥就把脱贫济困作为自己的使命责任在当地带动5个行政村的贫困户及10个合作社实现了脱贫。期间她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其粮食,并吸纳剩余劳动力,优先安排贫困农村妇女上岗工厂员工每月平均工资达3000元以上,受益农户达2100余户。自建厂以来,每年都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向工厂驻地的365户农户及5个行政村的贫困户、孤寡老人、老党员、老军人捐献米面及慰问品同时给当地的学校养老院送去米面和包好的粽子。每年参加活动的群众,都会以他们最淳朴的方式,邀请赵玉娥到家做客,一名老人曾动情地说“老妹子,你是好人啊,做一件好事不难,难能可贵的是你做了10年,真是难为你了!”。十年来,赵玉娥累计捐赠金额100余万元,为当地精准扶贫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户增产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抗击疫情 一马当先 

  2020年疫情期间,赵玉娥所辖企业被太原市政府指定为保供单位。疫情发生以来,赵玉娥一马当先,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应对,带领团队昼夜加班加点赶生产吃在厂里,住在厂里,病了咬牙坚持几次累倒在车间,每次醒过来的第一句话都是在问“粮食按时送到没有”,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勇于担当”。疫情严重时期,她不计原粮、运费及其它成本的大幅度涨价,在公司极大亏损的情况下,她义无反顾地担当起社会责任,做到疫情期间供应不断货、不缺货、不涨价,保质保量的供应市场粮食1万余吨。同时向有关疫情防控部门捐赠款物13万余元。 

  为耕者谋利 为食者造福 

  带领团队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宣传推销山西杂粮产品。无数次的“闭门羹”、无数次的身体不支,病倒在他乡住院,她从不气馁,每次都是身体稍有好转,就又义无反顾的走向了她的销售市场。有位外地护士得知情况后,感动地说:“你这小身板,担的是大责任啊!”通过不懈努力,她把山西的小杂粮,山西小米,阳曲小米百余种小杂粮产品,推到世界500强榜首的沃尔玛平台,也成为国家外交部小杂粮供应商。她用山西小杂粮之星火点亮了全国,使山西小杂粮成为山西的一张名片,为全国消费者认识山西、了解山西、投资山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她“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之毕生志愿。 

 

  刘泽红,男,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临汾市古县南垣乡茶坊小学教师1986年高中毕业后返乡从教执教35年,曾带16届毕业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家访途中致患耳疾,不计回报,默默付出;博爱之心呵护学生,勇担责任,毅然向前。曾获国家教育部“烛光奖”。 

  无碍清贫,定格人生坐标  

  1986年,18岁的刘泽红高中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古县南垣乡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成为一名乡村教师,35年风风雨雨始终没有改变他投身教育事业的志向。刚开始工作在茶坊中心小学燕河村教学点,学校位置偏远,教学场地简陋,冬天煤炭取暖,一人要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任务。学校吃水相当困难,为了让师生吃上水,他坚持每天到往返5公里的桥西沟挑水,一根扁担一挑就是3年。1989年父亲因公殉职,留下了年迈的爷爷、多病的母亲、三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年幼的妹妹,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这个月收入仅有几十元的年轻人身上。1994年,妻子因产后中风去世,留下了刚满三岁的女儿和刚出生的儿子,愈加沉重的家庭负担不仅没能压垮他,更没能改变他从教的信念,他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总结教学经验,熟悉现代教学手段,用坚实的业务功底,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默默奉献,传唱博爱之音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美德。刘老师对待每一位学生从没有头痛,只有心疼,从没有偏见,只有博爱。对于困难学生,他给予帮助和关怀;对于“问题”学生,他善于发现其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他的班级中,有一名患有先天肌肉萎缩症的女孩,两腿无力走路摇摇晃晃,经常摔倒,刘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更是照顾其在校一切,在班级中规定了照顾这名学生的“条例”,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  

  多年来,刘泽红跑遍了茶坊垣沟沟凹凹,走遍了班级的每个学生家中,进行多次家访。2004年6月5日,家访的路上,突降暴雨,山路泥泞,刘泽红脚下一滑,从山头滚到了几十米深的沟底,磕掉了两颗门牙,头破血流两耳嗡嗡作响。他爬起来,顾不上伤痛,依然去了学生家。此后他便患上了耳疾,听力逐年下降,有人劝他去做个鉴定,说不定还有个工伤补助,刘泽红笑着说:“这不耽误吃,不耽误睡,不用给国家添麻烦。”  

  不辞辛苦,做好党员先锋  

  2020年新春佳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刘泽红作为一名党员,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日子,第一时间投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刘泽红并没有丝毫松懈,依然坚守岗位,不辞辛苦  

  孜孜以求三十载,情系学子终不悔。辛勤耕耘,执着坚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无疑是对他最好的诠释。如今53岁的刘泽红已是满头银发,尽管他的左耳失聪、右耳听力受损,写字时手颤颤巍巍,但依旧钟爱他的事业,认准目标,笃定前行。  

    助人为乐 

 

 

   耿开文,男,中共党员,1962年10月生,现任太原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一休养所所长。他含辛茹苦抚养寄养女儿党裳霓20年,给几百个孤儿当爸爸;他跑北京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改善孤儿学习生活条件,积极对接“圆梦助学”项目,现已资助45名贫困大学生。2018年7月,被评为“太原好人”;2020年12月,被评为“山西好人”。

  含辛茹苦抚养寄养女儿成才 

  1999年耿开文调任太原市福利院院长。2000年9月开始抚养左手臂严重烧伤的5岁寄养女儿党裳霓,如今,他的女儿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的一名博士生 

  当一个裳霓的爸容易,可是要给几百个孤儿当爸就没那么轻松了。14年来,没有资金他就走出去争取更多的渠道、平台,引回资金。2004年,耿开文去了10次北京,先后通过民政部社工协会,对接到英国关爱儿童基金会、美国关爱儿童基金会等国外慈善机构,给孤儿院引回大量资金。每一个领养家庭他都要经过多次的走访调研直到确定孩子们能有一个很好的归宿。为了孩子们能接受到正常的教育,他四处化缘,请社会慈善人士捐赠,资助改善福利院附近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直至这些学校愿意接收福利院的孩子!孩子们成人了,上大学结婚他都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操办。 

  2013年耿开文调任太原市精神康宁医院当院长,他在院里成立了中医脑瘫儿童康复科,为福利院的孩子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 

  2017年耿开文成为太原市军休三所党委书记,2020年12月成为太原市军休一所所长。3年期间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次,并带动48家双拥共建单位500余人共同参加。 

  发动多方力量救助贫困儿童 

  2016年,他联合中国华侨小水滴新生基金、太原市侨联等爱心团体,在古交岔口乡成立中国侨联基金会古交困境儿童帮助中心,为3名特困儿童实施了烧伤后植皮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血管瘤手术。还为岔口乡三个中心小学捐赠电脑、打印机、书籍等。 

  2017年3月,他与太原市侨联、太原市尖草坪美利达俱乐部共同携手对阳曲县泥屯镇松树小学的困难学生家庭及学生带来了价值2500元的衣物、学习用具等用品。 

  聚集社会爱心助力贫困学子 

  2017年6月,耿开文与北京愿行公益、北京萤火虫基金会对接“圆梦助学——蒲公英爱心传递”项目,为山西省内考上太原高等院校的贫困大学生进行爱心资助。       

  2017年9月,北京萤火虫基金会为孩子们发放了2万的助学金,耿开文倡议太原爱心人士,以个人名义各自对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资助与辅导,而且为每个孩子提供1000元的资助资金。 

  2018年7月,耿开文与上述爱心团队,对2017、2018届学子进行探望、家访。2019年至2021年再次资助34人,共资助45名贫困大学生,累计资助资金52.3万元 

  在他看来,这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责任,一种激励前行的力量。他将一直坚持把公益这件事做好,争取帮助更多的人,将公益事业进行到底! 

  苏建成,男,汉族,1965年1月出生,朔州市山阴县北周庄村。多年来,他积极为患病者捐款捐物,帮助一个个陌生人渡过难关;他还热心于公益事业、热衷于无私奉献先后捐款捐物捐书超过十万元。曾先后多次被山西省委宣传部、民进山西省委会等省市县相关部门表彰奖励。

  助人为乐 不图名利 

  苏建成出生在一个平日乐于助人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手艺人,母亲是裁缝,他从小看着自己的父母常常无私帮助他人。从1981年开始,他心存善念,一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地做着乐善好施的事情,先后捐款捐物捐书超过十万元。 

  1999年,苏建成从女儿口中得知朔州师范一位老师患了白血病,他第一时间捐出了800元,并奔走于团市委、报社等部门,呼吁组织募捐活动,牵动了全社会的爱心;2001年6月的一天,一位同学开出租车与电动车发生摩擦,他听说后很快赶到现场,在苦口婆心地对双方调解的同时,掏出身上买电视的2100元,递给了不讲道理、无理取闹的电动车主;2007年,他的一位朋友因工程款回账困难,急需资金周转,他先后拿给3.5万元,帮助渡过难关;2012年5月,听说一位同学的孩子做肾移植手术的消息后,他寄去了1000元,并给报社和同学所在单位中国银行朔州支行写了求助信;2016年,平鲁一小孩因被他人纵火烧为残疾,他让妻子把200元送到了市图书馆转交;2017年4月,他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家住大同的老乡因妻子患癌无力支付高昂医疗费的消息后,主动捐款500元…… 

  他乐于助人的事迹,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递爱心 不论亲疏 

  苏建成的助人为乐,并不仅限于熟人,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只要有困难,他一经遇到,就要出手相助,送上一片爱心。 

  早在1981年8月一天傍晚,他在返回驻地时,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议论着。他上前一看,原来这位老大爷是从陕西来寻找早年嫁到这里的女儿,但老大爷因年龄大忘记了女儿的准确地址,找了几个村都没有女儿的踪影。见到此情此景,他来到老大爷面前说道:“老大爷,不要着急,今天天晚了,您先在我这儿住上一宿,明天再慢慢找。”说完,把老大爷领到了自己的宿舍,并安排吃了晚饭,让老大爷在自己的床上休息。第二天,因上路干活,在村口告别时,他把身上仅有的20元钱递给了老大爷。 

  1987年7月,他在马营庄乡故驿村开展土地利用资源调查工作。在村委会,看到一位大嫂一个人到村委会交公粮,他就觉得有点蹊跷,于是就上前打听,原来这位妇女夫家姓贾,其丈夫已去世,家里上有公婆,下有三个上学的孩子,生活十分艰难,他就主动和村干部商量,帮助贾大嫂解决生活困难,并把自己身上积攒了好长时间的50元捐给了这家人。后来,当得知贾大嫂大儿子在外读高中,因家庭困难想要退学时,他又给予经济帮助,同时还写信开导、鼓励,这个孩子受到资助和鼓舞后,发奋学习,成功考取了武汉测绘大学。 

  情注公益 播撒大爱 

  除此之外,他还热心于公益事业。2017年,他组织开展了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活动;2018年高考期间,设立了爱心助考服务站,摆放了矿泉水、“暖心包”等物品,展开了爱心助力高考公益活动…… 

  他整天在帮人跑腿、助人办事,被朋友们戏称为“总联络”“管得宽”。因为无私、因为热情,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尊敬和爱戴。他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着自己的座右铭:“乐善好施维人宽、古道热肠解人难”“用一生做个好人”。 

   朱爱霞,女,1985年10月出生,山西省阳高县光明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阳高县有一户3口之家,全是病人,生活极其困难。她在工作之余,坚持十余年上门照料,用爱为这户人家燃起生活的希望。先后获得“山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9年山西省最美社区干部提名奖”“2021年山西省第十二届党代会党代表”。

  遇到可怜人她寝食难安 

  阳高县火车站家属院住着一户叫万国富的居民,老万家就一个独子,叫万家其,今年39岁学习特别优秀。不幸的是,当年初中毕业,突发疾病,不得不休学求医。 

  大同、太原、北京……大医院跑遍了,诊断结果基本一致——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听神经性耳聋。万家其突发疾病,老万家如遭灭顶之灾,老万开的工资全部用于给儿子治病,还欠了一屁股债。更让老万家揪心的是,儿子病不见好转,反而越看越重。最后,儿子瘫痪在床,不仅不能送大小便,连一点听力也没了。 

  万国富居住区属阳高县站前社区管辖。2010年11月的一天,站前社区主任助理朱爱霞了解到老万家因儿子病重一蹶不振的实际情况,顿感心情沉重。安顿好社区的工作便径直来到万国富家了解情况 

  “万大叔没有女儿,我就是他的女儿” 

  进入万国富家中,万家其躺在炕上,妻子患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多年,因贫困从未就医。 

  这户居民太可怜了!——朱爱霞眼泪夺眶而出。从此,朱爱霞每周至少去老万家两次帮忙干活。 

  “哎,咱和小朱非亲非故,咋能叫人家干家务活!”“您不要多心,您们家太特殊了。您们没女儿,我全当是您的女儿!”每当石静清阻拦,朱爱霞总是很平静地说。 

  屋漏偏逢连阴雨。多年为儿子奔波看病,万国富积劳成疾。三年前,因腹痛不止,万国富被医院确诊为肝癌晚期。 

  万国富不幸患癌,老万这家人更难过了,朱爱霞肩头的担子自然更重了。老万家吃的粮够不够,一家3口需要服的药有没有,朱爱霞常常亲自过问,亲自给予办理。有时老万病重,妻子照顾了丈夫,照顾不了儿子,就给朱爱霞打电话。一看老万家的电话,小朱再忙也往老万家跑。“万家其是个男孩,如果他是女孩,我早拉我家照顾了!”朱爱霞常常这样说。 

  她的义举感动十里八乡 

  朱爱霞抽出业余时间帮助万国富一家,从没和老公说过,单位人更不知情。2013年的一天,老公发现朱爱霞早晨换上的衣服,中午回到家,又弄脏了,且满脸灰尘。经反复追问,朱爱霞才说出是帮一家特殊困难户打扫家了。“你不过是个村官,家不顾家,孩不管孩,却帮外人干活,我真理解不了你?!”老公气不打一处来。 

  其实,朱爱霞已和老万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根本不是丈夫能说服了的。丈夫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细细想,老万家确实可怜,见拗不过妻子,就把家务活全包下了。 

  帮忙帮忙,越帮越忙。万国富终因肝癌发作,撒手人寰了。“孩子,不要怕,爸走后,有朱主任照料哩!……”万国富临死前,握着儿子万家其的手,说了最后一句话。 

  有人估算过,十多年来,朱爱霞登门照料万国富家3000余次。她不仅帮做家务活,每月还拿出五百多元钱接济老万家。 

  朱爱霞,一名普通的社区主任,凭着一份朴实善良的本心,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扛起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她用淳朴真诚的坦荡情怀,演绎了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善良、坚强、无私、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见义勇为 

 

 

  

 

  牛燕兵,男,汉族,1983年8月出生,晋城市泽州公园职工。2020年12月7日,他在园区巡查时,忽然发现岸边一名男子跳入湖水,牛燕兵看到后没有任何犹豫,不顾个人安危,紧随其后跳入冰冷的湖水中奋力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曾先后获得“晋城好人”“山西好人”等荣誉称号。 

  寒冬跳湖救人,为正能量点赞  

  大雪节气,气温骤降,寒气渐盛。北方小城的冬天,一阵冷风吹过,行人都会不自觉缩紧脖子。  

  2020年12月7日,晋城市龙湾公园内游人三三两两,这是一到冬天,公园里固有的景象,俗话总说“秋收冬藏”,人也一样,需要在过冬的时候积蓄能量。下午15时10分左右,龙湾公园管理人员牛燕兵像往常一样,在园区巡查,临近湖边时,突然发现一名灰衣男子站在栏杆边一动不动,牛燕兵刚要提醒男子勿要靠近栏杆,以防掉落湖中,话音刚落,男子就试图翻越湖岸栏杆跳湖轻生。  

  龙湾公园建设时,水深3米—8米不等,考虑到实际危险,牛燕兵上前试图通过沟通劝解的方式将其稳住,可他还没开口,灰衣男子身体突然向前一跃,从湖岸栏杆外跳入湖中,湖中有半米深的缓冲区,再往前走水深会骤变为4米,危急时刻,牛燕兵容不得半点迟疑,他不上考虑自身安危,在没有任何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一个箭步跑上前,纵身跳了下去。  

  时值深冬,湖水接近0度,刺骨冰凉。牛燕兵什么也顾不得想,一把上前拉住轻生男子,一边劝说一边往岸边拉,可是已有求死之心的男子不断挣扎,牛燕兵只能牢牢将其抱在怀中,冒着生命危险,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带着男子往岸边拖动。所幸,保卫人员及时赶到,找来了梯子,共同将轻生男子成功救回岸上。  

  这一幕正好被湖边的监控视频记录下来,视频不长,短短5分钟的时间,但事发现场的危急情况已经不言而喻。在生死关头,牛燕兵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不惧冬日严寒,挺身而出,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  

  上岸后,俩人均已湿透,湿透的衣服都有些许冰渣,牛燕兵和保卫人员一起将轻生男子带回办公室进行劝解,在确保人员安全后,他才匆匆回了趟家换下湿透的衣衫,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返回了工作岗位。浑身湿透的牛燕兵这样说道,“当时水有多冷真没有感觉,但是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出手相救”  

  工作生活两不误,皆受同事好评  

  牛燕兵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在日常工作中更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论是同事还是游客,只要需要帮助,从不推辞,总是积极提供帮助,受到游客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牛燕兵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不仅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性大爱,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值得我们发自内心的点赞和鼓掌!

相关报道